廣州卓越教育現狀?
自2020年同期以來,卓越教育的淨利潤一直處於下滑,且趨勢越來越嚴重。2020年同期,卓越教育淨利潤5450.6萬元,同比減少28%,今年同期同比減少接近90%。一方麵是疫情,另一方麵是“雙減”等相關政策,兩方麵的因素疊加,使我國的校外培訓市場重新洗牌。卓越教育麵臨不小挑戰。
公開資料顯示,卓越教育是成立於1997年的專業中小學課外教育機構,總部位於廣州,截至2021年6月30日,在全國範圍內已有276間培訓中心,是華南地區最大及全國第五大K12課外教育服務提供商。
2019年以來,疫情促使卓越教育發展OMO模式(Online Merge Offline,線上線下相融合)。今年上半年,集團的毛利率為35.6%,主要是三個原因:輔導班滿班率及班均人數提升、個性化輔導師均輔導課時提升、課室使用率提升。上半年廣州疫情曾有反複,但卓越教育結合線上線下教育服務與產品將業績維持在穩定的水平,營收未受影響。
疫情帶動了線上培訓的發展,同時也拉高了相關的開支。根據報告,銷售開支從去年同期的8920萬元提升至1.25億元,提升的部分主要用於在線一對一的業務發展、客戶及會員服務的相關投入。研發開支從去年同期的7860萬元提升至8500萬元,增加來源於OMO相關投入。為了拓展在線業務,卓越教育在銷售端、研發端都投入了不小的成本。
相比起疫情,有關政策的出台給卓越教育帶來更深遠的影響。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室發布“雙減”政策,對校外培訓作出新的規定。在該政策的指導下,卓越教育的銷售也相應調整。報告顯示,銷售成本由2020年上半年的4.95億元增加至6.74億元,增加了36.1%。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其他開支,為1.48億元;其次是銷售開支,為1.25億元。占銷售成本最大比例的其他開支主要為資產減值損失,原因是受到政策變動的影響,集團對部分開展學科類課外輔導業務的校區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人民幣7570萬元,對聯營公司、對外投資款及其他應收款項計提減值準備人民幣6710萬元。而校區資產和對外投資款項計提的減值準備進一步增加了所得稅開支(720萬元)和降低了當期溢利(140萬元,同比下降97.3%)。
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學科類培訓市場空間有所壓縮。如果說學科類培訓是蹺蹺板被摁下的一端,那麼素質教育就是翹起的另一端。作為校外培訓的龍頭,卓越教育開始探索新業務,包括托管及自主學習、國際漢語新市場。小班輔導、個性化輔導與素質教育的收益均有所上升。全日製補習項目與其他項目則有所下降。報告稱,小班輔導、個性化輔導的收益上升是由於學生人次及輔導課時增加,而全日製補習項目下降是高考改革影響招生人次所致。
報告提到,集團將遵循監管機構指示,推進業務的全方位多元化發展。隨著校外培訓機構的操作空間被政策進一步嚴控,卓越教育進一步發展素質教育和國際漢語課程作為“自救”措施。
根據報告,上半年素質教育收益3350萬元,雖然不是收益大頭,但卻是各個項目中增速最快的一項,變動率達到94.4%。素質教育的招生人次和輔導課時變動率均突破70%,分別為74.9%和71.1%。
目前,卓越教育的素質教育涉獵多個方向,包括籃球、舞蹈、編程等。此外,報告還指出,公司將開拓國際漢語新市場。
雙減”政策下,在校外培訓領域已有24年基礎的卓越教育不得不麵對業績下滑困境,而這一困境也體現在股價上。截至9月1日,卓越教育集團(03978.HK)股價收盤報0.52港元,市值4.4億港元,自去年最高點已跌去90%,處於曆史低位。